膨化技術起源于歐洲, 應用于飼料工業始于20 世紀5 0 年代的美國,到8 0 年代,已成為國外發展速度最快的飼料加工新技術。膨化技術的特點是可以增強飼料的適口性、滅菌及去毒作用、提高飼料的加液能力和顆粒質量及飼料利用率。根據擠壓部件螺桿數目的不同,膨化機可分為單螺桿擠壓機和雙螺桿擠壓機。根據在膨化過程中,對物料是否添加蒸汽或水又可分為干法膨化機和濕法膨化機。干法膨化機依靠機械摩擦和擠壓對物料進行加壓、加溫處理,這種方法多用于對含水和油脂較多的原料的加工,如全脂大豆的膨化。由于許多物料并不像全脂大豆那樣含有較高的水分和油脂,在膨化過程中常需外加蒸汽或水,所以常采用濕法膨化機。
適度加熱可以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但如果加熱過度,反而會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因為加熱促進了游離氨基酸與還原糖之間的反應, 反應中最易受損失的是賴氨酸, ,其次是精氨酸和組氨酸,因此在有還原糖存在時,應避免飼料過熱, 掌握適宜的膨化程度相當重要。擠壓膨化可以促使飼料中淀粉分子間的鍵斷裂而發生凝膠化反應,生成α糊化淀粉。玉淀粉的α度越高,越易被動物肌體內的酶催化吸收,同時可提高飼料的粘結效果,這對水產飼料的粘合性來說意義較大。膨化機內特殊的摩擦力和剪切作用可使油細胞破裂,從而增加油脂消化率, 提高熱能值。擠壓膨化使原料中的脂肪水解酶和脂肪氧化酶等失去活性,抑制了油脂的降解,提高了飼料的穩定性。維生素在膨化過程中的存留率除了同自身的化學結構有關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加工條件。擠壓條件對維生素影響的一般規律隨擠壓溫度的升高, 物料在擠壓腔內滯留時間的延長,擠壓物料水分的降低、模頭孔徑或縫隙的減小, 維生素的損失增大。
大麥和燕麥飼料經膨化處理后,可降低蛋白質的溶解性,提高過瘤胃蛋白水平,從而增加反當動物小腸內氨基酸流量,對動物的生產性能產生積極影響。
利用膨化技術, 結合其他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 深度開發利用各種工、農業副產品將是解決我國飼料資源短缺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膨化技術應用于飼料資源開發,目前主要集中在大豆及其餅粕、玉米等常規原料,大量研究已證明用擠壓膨化的玉米替代乳豬料中部分乳清粉,用膨化的全脂大豆替代部分甚至全部魚粉或豆粕加油脂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也是經濟的。利用膨化技術加工腸羽粉、血粉和魚粉等動物產品既可以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又可消滅各種細菌及污染病毒。另外還可以對棉籽餅粕和菜籽餅粕等進行脫毒處理,增加其在動物糧中的配比。(文獻來源:宗力,農業機械,2000,(6):15-17. 佚名編輯)